【新视角】都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
发表时间:2025-03-19 15:56:01 来源:森林培育
都市农业脱胎于城郊农业,但又有别于城郊农业,它是城郊农业的一种高级形式。都市农业主要定位在特大型国际化城市地区即都市区域范围,它直接受到城市及其扩展的影响。都市农业的发展除了关注其经济效益外,还要重视它提供的休闲服务、生态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公益功能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农业产业体系的市场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绿色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等五个方面。
农业产业体系的市场化就是要根据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情况并结合都市各区县、乡镇的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适宜开发的主导产业和主流产品,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和高度市场化的开发型都市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计划性农业,而都市农业是一种市场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就是要农民树立起农产品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以促进农业创名牌。都市农业在培育主导产业和建设大规模农产品基地时,要格外的注意避免在资源趋同的地区形成雷同的产业和产品,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要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调控机制。一靠市场导向;二靠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其中,市场导向就是强调不断地满足都市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体系,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农业ECO的良性循环体系。而宏观调控就是要形成两种约束:①软约束,指的是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生产技术规范或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行业(企业)标准、区域标准和国家标准;②硬约束,指的是加强农业立法和执法,可以规定哪些是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做的?哪些是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干的?并建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者个人的诚信档案,以确保农产品市场的有序竞争。
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就是要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经营形式,向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融为一体的生产经营形式发展。日本大阪的都市农业集约化程度很高,大多数农户农机设备齐全,水稻插秧、收割和耕作等早已实现机械化、良种化。同时,日本农产品贮运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也很高,很多农户都有冷库、冷藏车,以及配送设施。和歌山一家农协的配送中心,装运采用机器人,配送时通过电脑测定每一只桔子的大小、糖度和含水量,并根据品质和形状分为近20个不一样的等级。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就要求生产相对专一和集中,如在种植业上生产单一的农作物,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一乡一业”,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水蜜桃)、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解放村(黄桃)、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葡萄)、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茭白)、上海市崇明县中兴镇(花菜)等5个村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同时,专业化的发展必须以适度规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作基础。如上海市松江区2007年开始探索发展种粮家庭农场,稳定了粮食种植培养面积,增加了粮食产能,取得了较高的种植收益,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松江区水稻平均亩产达588.8公斤;家庭农场户均经营规模169亩,种粮农户户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7.4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8.6万元,亩均净收入从460元增加到1100元。
长期以来,农业似乎只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而农产品的加工则被看成第二产业,农产品的流通被看成第三产业。由于生产、加工、销售分割的利润分配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都市农业的建设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真正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为了加快都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可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大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变原来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千变万化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矛盾,提高农业应对市场之间的竞争的能力。都市农业的产业化就是要因地制宜,采用以下三种经营模式:①规范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一是协调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重点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基地(农户)全面实施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强化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基地(农户)的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建立农业企业品牌形象。要借鉴现代工商企业在生产、加工与营销等方面的管理方式,建立农业企业形象,开发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②优先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经营模式。一是实行政策聚焦,积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社员得实惠的农民合作社。同时,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培育家庭农场。二是鼓励农民合作社与超市、标准化市场、社区、企业、学校等对接,逐步建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③试点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就是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农户)为基础,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形式,形成的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全产业链开发组织联盟,其运作机制主要体现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心抓“市场”、农民合作社专心抓“服务”和家庭农场(农户)专心抓“生产”。
都市农业一定要率先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绿色化,并发展成为技术先进、装备一流的高效生态农业。首先,要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自控化和绿色化。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物种质将得到定向改造;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农业生产环境、生产的全部过程将得到自动化控制和最优化管理。同时,设施农业往往大量使用农膜、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投入品,如果不严控将对都市农业生态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从理论上讲,选择都市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的蔬菜等园艺作物来发展露地生产,这是最顺应自然的都市地区园艺作物种植模式。因此,在都市地区,为满足都市居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消费需求,可以适度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绝对不能盲目扩大设施农业面积,要大力提倡设施农业技术的绿色化。其次,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确保都市农业农产品的优质和安全。在都市经济的三大产业中,农业与都市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最密切的,生态循环的作用直接在农业上反映出来。滥施化肥、农药等农业短期行为造成都市城乡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人所共知的,而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也会带来农业的歉收甚至绝收。因此,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不仅是实现都市农业“绿色、高质和高效”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创建园林化现代大都市的客观要求。目前,都市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突出,建设生态农业更具重要意义。在我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生态农业就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都市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更是任重道远,必须改变思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多样化和资源总量平衡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补贴政策。
农业信息化理应成为都市农业优先发展领域。首先,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由定性走向定量、由经验走向科学、由粗放走向精确。发展都市农业就是一种战略思想,必将是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宏观和微观领域的广泛运用。未来都市农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其中,基于高新技术的“精准农业”就是农业信息化的一种模式,它的全部概念建筑在“空间差异”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上。如它在技术上能够保证作物在生育期内的管理是最好的,运用精准农业技术生产的最终产品是最优商品。因此,精准农业是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的典范。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开始引入和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科研中,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源头追溯、农产品物流管理上将大有可为,物联网能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动植物疫情和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资和商贸市场等信息系统,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使农业由分散封闭到信息灵通、由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通过信息、交通、邮电、通讯、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逐步形成融农业信息发布与交流,新产品推销,技术转让与推广,农业物化技术与专家系统软件促销,农业商贸信息服务,远程教学培训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中心。一般信息服务可包括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期货市场行情、汇率与利率变化等信息的服务,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开拓农业咨询业的新领域,如开展宏观决策、产业规划、市场定位、产品策划、科技抉择和灾情预报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