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黉宫圣殿】河南大学校园建筑与民间传统文化(一)——走进南门与六号楼

发表时间:2024-11-10 18:58:18 来源:党建之声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百余年来,河南大学闪烁着太多的光辉和荣耀。当你走进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千载铁塔,与这所百年学府相互守望。明清城墙,为这所百年学府凝练底蕴。校园内,青砖碧瓦,走兽飞檐,一座座建筑掩映在绿树白云之下,隽永成为时光中最美的风景。2006年6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教育、艺术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继承了明清传统建筑技术,中西合璧,古朴典雅,不仅洋溢着西方的艺术气息,也彰显着灿烂的文化传统。从今天起,我们邀请大家跟随历史背景和文化学院的讲述,一起去探索校园建筑中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一起去发现不一样的美。

  学校的南大门堪称古朴典雅、富丽堂皇,1936年由时任校长刘季洪先生修建。南大门采用了传统的牌楼式构造,古色古香,极具美感。作为河大的第一道风景,南大门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河大的历史见证者,南大门则饱经了岁月的风雨洗礼。那首先就让我们去探索南大门所体现的民间传统文化要素吧!

  01、当我们在南大门前仰首观望,会发现大门的双重飞檐之上有几只小兽,它们是什么?为何需要安置在屋檐之上?它们的安置有什么讲究吗?

  南大门上的几只小兽称为“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安置这些脊兽,其实是寓意保护建筑、攘除火灾,而且还可当作装饰。此外,脊兽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而最初在修建河南大学南大门时,在屋脊上安置脊兽,是为了显示当时河南大学在省内教育界的尊贵地位。

  现在南大门上的“河南大学”四个大字是选录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作。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其书法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研山铭》等。

  穿过南门返身观看,我们就能清楚看到柳体金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很多同学会疑问校训的具体含义,它有什么来头吗?其实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儒家经典“四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中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校训的大意即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光明的德行,在于革新民心,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校训是许心武校长在任期内提出的,南门建成之后就镂挂于其上,在于提醒师生出入南门时将大学之道谨记在心。

  六号楼是学校现存最早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于1915年破土,1919年完工。六号楼巧妙结合了中西建筑的艺术风格,两相辉映,意境隽永,既具厚重典雅之神,又显恢弘现代之韵,是当时闭塞中原地区的一股新潮。六号楼不仅有着优雅浪漫的艺术气韵,也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内涵。学者、达官、政要、名流,曾经的六号楼上空风云际会……接下来就让我们探索六号楼的民间传统文化要素吧。

  04、六号楼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而中西合璧之风格在校园近代建筑中尤为多见,那么什么是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呢?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间架结构,或露或藏。墙壁中的柱子,或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并不羞藏起来,反而坦诚地表露自己、赞美自己,从而成为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是由线构成的,柱、梁、额、桁、枋、椽、拱等,在宏观上都可视作线,建筑的这些线型构件在满足结构和功能本身要求的同时,也兼具装饰的作用。线的形式是来自于对构造接缝的强调,或是对飘带、云纹或蔓草之类形象的抽象。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同样注重色彩。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背景部分往往是由一个色相的色彩在不同明度主纯度上变化构成的。

  现在大家再去看六号楼,有未曾发现它古朴对称的中式屋顶?有没有发现屋脊上的脊兽?有没有发现美丽浪漫的博风板和装饰?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呢?

  “博文”二字出于儒家经典《论语》之《雍也》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清 恽敬《读孟子二》“孔子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